政治
政体
2004年丹麦政局稳定,执政两党自由党、保守党合作良好。政府继续在医疗卫生、养老、移民及税收等领域深化改革,推出地方行政改革方案,并于10月调整内阁成员。主要反对党社民党力量有所恢复,民调支持率止跌,但政治主张缺乏新意,无法对现政府的执政地位形成有力挑战。2005年2月8日,丹麦举行全国议会选举。
宪法
现行宪法于1915年制定,1920年、1953年两度修改。宪法规定,丹实行君主立宪制。经议会5/6多数通过,政府可将一定范围内的主权交给某种" 国际机构"。议会
一院制,共179个议席。议员经普选产生,任期四年。本届议会于2011年9月15日大选后产生,主要党派席位分布为:社会民主党44个议席、社会主义人民党16个席位、激进自由党17个席位、红绿联盟2个席位、自由党47个席位、保守人民党18席。此外,格陵兰和法罗群岛各占2席。议长为莫恩斯·吕克托夫特。司法
法院分三级。全国有1所最高法院、2所国家法院和82所地方法院。此外,还有海事与商业法院、特别诉讼法院等专门法院。最高法院由1名院长和17名法官组成,院长和法官由政府(司法大臣)推荐,女王任命,任职到退休。法院独立行使职权。最高法院院长托本·梅尔基奥尔(Torben Melchior ,2004年12月1日上任)。检察机构隶属司法部,设总检察长1名和检察官9名,均由女王任命,任职到退休。总检察长赫宁· 弗德(Henning Fode)。议会监察官汉斯·格莫托夫特-汉森(Hans Gammeltoft-Hansen)。政党

政府
本届内阁由丹麦社会民主党、社会主义人民党和激进自由党共同组成执政联盟。其中,社会主义人民党是首次入阁执政,该党主席维利·须夫丹勒出任外交大臣,激进自由党主席玛格丽特·韦斯塔格成为经济和内政事务大臣。23名新内阁成员中,11名来自社会民主党,6名来自社会主义人民党,6名来自激进自由党。9名新内阁成员为女性,14名为男性。税务大臣托尔·默格·彼泽森,担任教堂、两性平等和北欧合作事务大臣的马努·萨如恩政要
女王玛格丽特二世(Margrethe II),1972年1月14日即位。首相赫勒·托宁·施密特(Helle Thorning-Schmidt),2011年10月3日就职。 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年5月5日—1855年11月11日),丹麦最伟大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是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也是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曾就读于哥本哈根大学。后继承巨额遗产,终身隐居哥本哈根,以事著述,多以自费出版。他的思想成为存在主义的理论根据之一,一般被视为存在主义之父。反对黑格尔以至自笛卡尔以来的近代哲学理论,认为哲学研究的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个人的"存在",哲学的起点是个人,终点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接近自己上帝的历程。克尔凯郭尔的哲学影响广泛,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两位思想家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都从他那里找到哲学灵感,像描写我们时代的文豪卡夫卡,著名诗人里尔克也都深受其思想的影响。其次,克尔凯郭尔与德国人施奈尔马赫的神学思想是现代基督教正统神学的两个重要来源。克尔凯郭尔短暂而深受折磨的一生却著作颇丰,除了一些宗教作品署自己的真实姓名外,其他作品都是以他人的身份发表,或许这里面有哲学家的深意。主要著作有《或此或彼》(1843年)、《恐惧和颤栗》(1843年)、《畏的概念》(1844年)、《非科学的最后附言》(1846年)、《致死的痼疾》(1849年)。 玛格丽特二世:女王。1940年4月16日生于哥本哈根。曾就读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奥胡斯大学、法国巴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1972年1月14日登基。1967年6月10日与亨里克亲王(Henrik,法国伯爵)结婚。有二子,长子腓特烈王储(Frederik),次子约阿希姆亲王(Joachim)。女王性格开朗,兴趣广泛。在考古、美术和文学方面颇有造诣。曾于1979年访华。安诺斯·福格· 拉斯穆森(ANDERS FOGH RASMUSSEN):首相,自由党人。生于1953年1月。奥胡斯大学经济学硕士。1978年当选议员,1985年当选自由党副主席,1987年-1992年任税务大臣,其中1990年-1992年兼任经济大臣,1998年当选自由党主席,2001年11月当选首相,2005年2月大选后连任。曾于2004年访华。
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年~1875年)丹麦作家。安徒生是一个有高度创造性的作家,在作品中大量运用丹麦下层人民的日常口语和民间故事的结构形式。语言生动、自然、流畅、优美,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安徒生的作品很早就被介绍到中国,《新青年》杂志1919年1月号刊载了周作人所译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译文。1942年,北京新潮社出版了林兰、张近
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1885年-1962年):近代著名的物理学家、原子核 物理学创始人。1885年10月7日生于哥本哈根。1905年,20岁的玻尔写出的关于水表面张力测量的论文获得了丹麦科学院金质奖章。1911年获哥本哈根大学博士学位后开始研究金属中电子运动的理论,并自1912年起担任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的助手。1913年初,玻尔提出了他著名的原子理论,这个理论随即被用于分析各种谱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对原子结构模型的研究成果,使他获得了192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玻尔接着提出了著名的"对应原理"。1943年,玻尔逃离纳粹占领下的丹麦,经过瑞典转道英国,不久后到达美国,马上参与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在原子弹尚未试验之前,玻尔就指出,如果原子能掌握在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民手中,这种能量就会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如果它被滥用, 就会导致文明的毁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玻尔极力主张和平利用原子能和控制原子武器的政策。在他的倡导下,1955年在日内瓦召开了"原子能和平利用"第一次国际会议,玻尔本人也于1957年获得美国首届和平利用原子能奖。玻尔对中国的文化和中国人民一直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徽章上用的就是中国阴阳太极的图案。1937年夏天,玻尔夫妇和儿子汉斯来中国。他在前中央研究院、浙大、北大等单位做了关于原子和原子核的演讲。
